兩家行業TOP電梯廠商不約而同在電梯物聯網加大投注。
1月,通力集團業務總監Santeri Suoranta在CTBUH(世界高層建筑與都市人居學會)上,強調要利用創新技術,“覆蓋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最佳客流體驗”。
7月17日,通力電梯中國高級副總裁唐曉兵在國際綠色建筑建材博覽會(ESBUILD)上,接受采訪時表示:智能、便捷、安全,是未來電梯的三個關鍵詞。而智能化,是我們更想突出的一點。
也在同一月,自稱電梯物聯網先驅的迅達電梯,宣布與阿里巴巴智慧建筑事業部達成戰略合作,將利用云技術完善優化電梯物聯網。
迅達東中國區營運副總裁金閃倫表示,早在2016年迅達就與華為合作,運用物聯網技術并將創新解決方案Schindler Ahead投入安裝運用中。
這個基于云技術的數字化平臺是全球首個實現數字化閉環且應用于電梯的維保、急修和信息系統。
通力人臉識別系統、自動報警系統等已經落地,旨在識別和防控所有不文明行為和潛在犯罪行為,增強乘客乘梯體驗和安全性。
迅達則著重通過物聯網系統輔助人工維保,推動機械化保養業務的發展。
關于未來,國內已經有22萬臺電梯接入物聯網的日立電梯則認為:更智能的電梯是為了融入智慧建筑。
包括通力、迅達在內的廠商,其實已經對此達成共識。不過直到2021年,日立最新的智慧電梯MCA-ES側重點仍然在于電梯安全。
“因為安全是90%的乘客最關心的問題?!?日立電梯總工程師梁東明提到。
但是他認為未來電梯智能化的最終目標,“是電梯從合同開始,到設計、制造、安裝、維保,都用數字串起來?!?/span>
單憑目前的技術,想利用電梯物聯網實現電梯全生命周期管理、AI全方位實時監測預判等,短期內難以落地。
對此,日立電梯中國區總裁賈宇輝表示:至少得等5G全面普及。
日立廣州分公司總經理郭偉文加了一點:“還需要尋找能高速傳輸數據,也節能穩定的物聯網終端傳感器?!?/span>
可見,要實現電梯未來的智能便捷和安全,讓物聯網落地,需要以技術升級為支撐,加大技術投入,提高物聯網數據采集準確性和穩定性。
同時,結合電梯物聯網技術發展,在感知、傳輸和人機交互等方面進一步加強應用,提高物聯網對電梯運行狀態和乘客乘梯行為的檢測能力。
目前,傳感器可以讀取靜態的數據,但無法進行動態連續的行為識別,無法讀取即時的動態數據。而利用AI技術,可以對電梯本身、環境進行動態、連續的數據采集,能即時識別出電梯、人、物、環境的動態狀態。
相對于傳感器的靜態感知,人工智能的動態感知才是開啟電梯物聯網落地的金鑰匙。